2025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音乐脑科学暑期训练营”成功结营

     2025年8月4日至8日,由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主办的第二届“音乐脑科学暑期训练营”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训练营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7所高校的26位优秀学员包括多位青年教师参与。

图1.营员合影

     本届训练营延续了2024年第一届训练营的跨学科特色,并且在目标和内容设计上更为明确:   

  1. 培养音乐与脑科学交叉研究的人才——邀请对脑科学充满好奇的音乐家和有坚实数学与工程背景、同时热爱音乐的学员进入训练营。   
  2. 支持青年学者的科研起步——为有志于音乐脑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提供脑科学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系统培训,助力他们开展独立研究。   
  3. 建设研究团队与方法体系——通过实践环节将创新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思路传授给学员,为未来协作攻关奠定基础。

·  名师云集、跨界交流 · 

     训练营邀请了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七位专家授课,包括王小勤教授、Israel Nelken教授、黄娟研究员、王党校教授、宋欣东研究员、张丹教授以及陈婧研究员。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先生再次加盟,带来独特的人文视角与艺术分享。

图2.专家授课(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王小勤,宋欣东,Israel Nelken,黄娟,王党校,张丹,陈婧,孔祥东)

· 理论与实践并重 · 

      训练营每天上午课程涵盖脑科学原理、听觉感知、虚拟现实、社会神经科学、脑机接口等音乐脑科学核心议题。最后一天,孔祥东先生以“音乐、健康与心理关怀”为主题,现场演绎“四音曲”即兴钢琴疗愈,与学员互动,生动地展现了音乐在情绪调节中的潜力。

图3.授课现场
图4.孔祥东先生向营员展示“四音曲”即兴钢琴疗愈演奏

     训练营每天下午的实验与实践环节则让学员亲手操作脑科学实验设备,参与“乐器合奏与实景音乐脑科学实验”,体验从数据采集到分析的全过程。慧创医疗工程师现场指导,使学员快速掌握设备原理与实用技巧。

图5.慧创医疗工程师讲解理论及设备实验演示
图6.营员实践操作近红外、脑电、多模态数据采集及分析

· 思想碰撞与文化交融 ·

     训练营还安排了迷你沙龙及营员座谈会,围绕中西方音乐、音乐治疗和实景音乐厅科学实验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碰撞出跨文化的理解与灵感。课余的“家乡与文化”互动小游戏则让来自不同背景的营员迅速熟络,在轻松氛围中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基础。

图7.营员座谈会
图8.营员间“家乡与文化”互动小游戏

· 科学与艺术同台——“科学音乐会” ·

      8月8日晚的闭幕活动“音之所起,心脑共鸣”科学音乐会,呈现了我们构想已久的“科学音乐会”雏形。在舞台上,科学实验与艺术表演同步进行——多模态数据采集在表演者和多个听众中展开,同时观众沉浸于中西乐曲交织的演绎之中。这样的形式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也让公众直观感受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力量,展现了音乐触动心灵、影响情绪与大脑活动的可能性。

图9.“音之所起,心脑共鸣”科学音乐会(何怡、吴琳、王华、高泽凡、闫薪迪、邵一凡)
图10.孔祥东先生与Israel Nelken教授四手联弹

· 向未来延伸的种子 · 

      结营仪式上,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王小勤教授为营员与志愿者颁发证书。许多学员表示,他们不仅学到了方法与技能,更明确了未来的科研方向。有的立志报考相关专业,有的希望将音乐与脑科学结合到现有研究中。我们期待,这批年轻学者和艺术家能继续延展训练营的精神,共同推动音乐脑科学的发展与创新。

图11.王小勤教授为学员和志愿者颁发结营证书
图12.王小勤教授,Israel Nelken教授,孔祥东先生与营员合影留念
  • 供稿 | 黄娟、宋文怡
  • 编辑排版  | 高婧、王景祎
  • 审核  | 王小勤、官唯洁